从“不花钱的保姆”到“生活像坐牢”,老漂有多苦闷?

八月 24, 2025 - 23:23
 0  0
从“不花钱的保姆”到“生活像坐牢”,老漂有多苦闷?

【文/ 陈辉】

老漂族在子女家经历的带娃生活,重要却单调。在老漂自己眼中,带娃生活中暗含着几分宿命感,也有一些怨言。访谈中,经常听老漂讲一些简练而深刻的话,或表达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理解,或表达他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或表达他们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定位,或表达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每个老漂语录里,都隐藏着老漂独特的人生体会。

老人就是不花钱的保姆

许多老漂认为自己是子女家的保姆。在不同的语境中,保姆这个词所表达的内涵或情感也有差异。

以前是带儿子,现在是带孙女嘛,就是帮助孩子们减轻负担。我们老两口带着孙女,照顾她上学、放学,做做饭,基本等于“保姆”。

老漂的工作内容类似于保姆的工作,准确地说,是住家保姆。住家保姆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负责洗衣做饭、卫生清扫,另一类是专门负责带孩子。大部分老漂,把这两类工作都承担了,所以工作普遍比较繁重。老漂尤其是女性老漂,其日常工作就是带孩子、洗衣服、做饭、做卫生、帮忙取快递。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更多照料,所以老漂时间比较紧张,工作内容安排得比较满,就像一个忙碌的保姆。

在老家,我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也轻松,很快就搞定了。现在过来做一大家子的饭很累,要考虑孙子爱吃什么、儿媳妇爱吃什么。不合胃口还要闹,不知道过来是养老,还是当保姆。(N9,男,77岁,丧偶)

我就像保姆一样,啥活都干,但又不自由,不像在自己家,想做啥做啥。(访谈案例编号C022)

两个案例中老漂说的保姆角色,也有不同所指。第一位老漂强调自己像保姆一样辛苦。虽然自己在家也要做饭,但是在儿子家做饭时,要考虑孙子和儿媳妇的口味,很费神。第二位老漂强调自己在子女家受拘束,不自由。许多老漂在子女家庭中分担家务内容多,但涉及家庭事务的重大决策时,子女却很少征求老人的意见,让老人感觉自己像个外人,没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这进一步加剧了老漂生活中的边缘感,令老漂感叹自己只是干家务活的保姆。有学者在北京调研时同样发现:随迁老人普遍反映在家说话不算数。接受访谈时,超过一半的老漂自嘲为“保姆”“仆人”。下面这条微博更加生动地描述了老漂的保姆生活状态。

四妹妹到南方带孙子、带孙女去了,照顾儿子和儿媳妇的饮食起居。四妹妹每月工资,负责全家人的吃喝花销,儿子和儿媳妇从不给她一分钱。她每天既是仆人又是保姆,一天不得清闲。快到六十岁的人了,每昼夜为儿子一家人操劳。

每天,她成了机器人,买菜、做饭、带孩子,要忙到半夜才能入睡。南方的生活,睡得晚,起来得晚。每天早上,四妹妹出去买菜;上午十点,儿媳妇带着两个孩子才起床,四妹妹给他们做好饭菜,吃完早饭,是十一点;中午,儿媳妇带着孩子睡觉;下午四点,才吃中午饭,吃完饭,儿媳妇带着孙子出去玩,四妹妹在家看护孙女;晚上六点半,儿媳妇带着孙子才回来,此时四妹妹才给他们做饭,儿媳妇和孩子吃晚饭的时间是晚上八点多;吃完饭,她们给两个孩子洗澡,四妹妹开始给小孩子洗衣服、洗碗筷、擦地等;四妹妹休息的时候,已经是半夜十一点多了。

此时,她会给我发微信,告诉我一些事情。四妹妹从退休起就开始为儿子家操劳,每天团团转地为儿子一家四口人忙碌着,如今,大孙子才二十个月,小孙女才四个月。过两个月,儿媳妇还要上班,儿子到很远的地方工作,那时,两个孩子都要靠她去照顾,大孙子每天哭闹,真是有劳她了。(微博用户凌**发表于2018年9月6日)

上面这条微博是一位老人对其四妹生活的描述,用三个词概括了老漂的角色,分别是仆人、保姆和机器人。其中,“保姆”这个词主要描述了老漂的工作内容,涉及带孩子、买菜、做饭、洗碗筷、洗衣服、擦地等;“机器人”这个词主要描述了老人的工作节奏和工作强度,即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仆人”这个词侧面反映了其家庭地位。大多数老漂虽然角色很重要,但是在子女家缺少话语权。在许多事情上,子女缺乏对老人的尊重。

点击查看大图

带娃生活把老人逼成了全能选手

老漂群体中还流行“带薪保姆”的说法。所谓带薪保姆,特指那些有退休金的老漂。他们不仅免费为子女承担家务,还用自己的退休金补贴子女家庭生活,为子女提供经济和劳动双重支持。

感觉现在养老金已经变成“养小金”,像有些老人都已经没有上班,拿的养老金还要掏出来给子女养小孩。就是女方没出去上班带小孩,男方工资也才五六千,有贷款要还,男方妈妈把养老金当工资发给儿媳妇在家带孩子。(微博用户普**发表于2023年6月28日)

一些农村老漂虽然没有退休金,但因为儿子、儿媳妇在城市生活经济压力大,所以进城后也主动贴补儿子。家住陕西咸阳农村的金女士,在西安帮儿子带孙子八年,每个月还要自己出1.000元,用于买菜、给孙子买零食。按金女士自己的说法,虽然儿子、儿媳妇也给零花钱,但老人自己手上有钱,还是感觉好很多,主要是不受气!在金女士及其子女的老漂家庭中,1.000元发挥的作用,不只是经济支持,还是关系润滑剂。也正因为如此,金女士的丈夫每个月还要在农村打零工挣钱。他和老伴分工合作,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儿子一家的在城生活。(访谈案例编号C066)

带孩子是一份工作

都江堰的景女士在事业单位工作,目前孩子还不到1岁,由婆婆帮忙照看。景女士的老公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频繁出差,十来天才能回来一次。景女士的丈夫出差回来后,也尽可能主动带孩子,但是和景女士一样,因为带孩子时间太少,方法技能不熟练。孩子和父母感情不深,更喜欢让奶奶抱着。这就让景女士和老公有些尴尬,很想照料孩子,但是不得要领,看着孩子哭闹,不知所措,最终还是让老人抱着才行。当老人看到儿子、儿媳妇哄不好孩子的时候,自己也会有点无奈。(访谈案例编号C023)

景女士的婆婆之前在老家给大儿子带过两个小孩,现在带的是第三个孩子。景女士的婆婆对笔者说:“给儿子带小孩,是一份工作。开心也是干,不开心也是干,还不如开开心心干!”(访谈案例编号C024)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正抱着孩子。在儿媳妇看来,婆婆之所以将带孩子理解为工作,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这是老人的职责所在。奶奶带孙子,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必须尽职尽责。第二,这是老人自我排解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给儿媳妇带孩子,难免会发生矛盾。不开心的时候,也不要过于在意,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其实,还可以把这句话放在老人这些年带孩子的经历中来理解。毕竟之前已经带过2个孩子了,相当于同样的程序再走一遍,已经非常熟练。带孩子是近些年自己的一份稳定的正式工作,一直在做,只是没有工资而已。

景女士每天工作忙碌,早上出去、晚上回来,顾不上孩子。其实,婆婆和她一样,也在做着工作—“带孩子”,在家上班,整天忙碌,关键是没有休假。西安的姜先生认为:“自己下班回来,必须带孩子,让老人休息,毕竟老人在家上了一天班了。”(访谈案例编号C010)

西安的牛先生也认为带孩子是一份工作,只是他赋予这份工作更多内容,心态上也更加积极。在他看来,带孩子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这是一份全职工作,各方面都要照顾好。要注意孩子的安全,这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孩子饮食、营养搭配;要注重孩子智力开发,让孩子接收更多信息,给她读唐诗,带她逛公园、坐公交车见世面。牛先生还认真学习了育儿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参照其中的理念带孩子。(访谈案例编号C001)相比西安的牛先生,来自海南、漂在广州的李女士则展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

为了带好妞妞,要学的东西更多了。李姨每天边做家务边听节目、付费课程,包括幼儿教育、音乐讲座、听书等。“只有自己的知识面广了、眼界宽了,才能把孩子带得更好。”如今,李姨还经常研究做饭,在网上找视频教学,摸索出营养又符合妞妞口味的美食。妞妞喜欢吃汁多的饭菜,李姨经常做肉末加胡萝卜丁,搭配各种蔬菜。

牛先生和李女士可谓典型的学习型老漂,个人能力强,活力充沛,其对孙辈的抚育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带孩子”的范畴,成为一种专门性的育儿工作,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按牛先生的理念,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即把带孩子当成一个“工作”,认真去做,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主要关注孩子的温饱。不容否认,像牛先生和李女士这样带孩子的老漂并不多,他们在老漂群体中只占极小比例。持这种“工作态度”的老漂,更受子女的欢迎,毕竟在育儿理念方面,两代人处于一个频道,更容易交流沟通。

有些老人自我调侃,自己刚退休,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又上岗了,给儿子、儿媳妇带孩子。有的家庭是男方父母带半年孩子,女方父母再带半年。这相当于轮岗模式。那些孩子已经上小学或上初中的家庭,老漂基本完成任务,返回老家,称自己下岗了。

你的反应是什么?

喜欢 喜欢 0
不喜欢 不喜欢 0
喜爱 喜爱 0
有趣 有趣 0
愤怒 愤怒 0
悲伤 悲伤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