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中国的飞机上看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悲不自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值此之际,观察者网推出系列专题——“14年抗战史不容歪曲和篡改”。
美国历史学家、乔治城大学教授艾米丽·马特森(Emily M. Matson),于今年年初在美国历史学会年会上发表专题论文《共谋与冷战政治:731部队在中美关系中的漫长阴影》,详细描述美国为了从日本手上获取实验数据从而掩盖日军731战争罪行的事实,并分析了这种美日共谋如何成为中美两国关系的长期阴影。
这是一个中国抗战历史真相被抹杀的典型案例,而揭露这一事实真相的,不止艾米丽·马特森教授一人。
观察者网近日远程连线艾米丽·马特森,请她讲述作为美国历史学家,在研究731部队历史真相时的感受,以及在当下中美关系紧张之际,如何正确看待中国14年抗战史,在捍卫历史真相的基础上维护和平。
观察者网连线美国东亚史专家艾米丽·马特森 视频截图
【对话/观察者网 高艳平】
“参观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我深感震撼”
观察者网:您关于731部队历史如何成为中美关系阴影的论文很有价值。我特别想了解,作为美国人,您最初是怎么知晓731部队这一在西方并不广为人知的历史史实的?当您发现日本军队对中国民众犯下如此暴行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艾米丽·马特森 :这要从我读本科时说起。我本科主修东亚研究,学过好几门东亚历史课程,其中自然包括大量中国史内容,那时候我就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的存在。
我最早接触到的是南京大屠杀。2010年8月我从华盛顿特区飞往北京、开启留学中国之旅的航班上,读了张纯如那本影响深远的著作《南京大屠杀》。在飞机上我哭得非常伤心,周围人可能都在纳闷:这姑娘怎么了?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但对我来说,读到那些内容实在太痛心了,简直悲不自胜。
了解731部队则是在稍后一段时间。我在高中阶段,甚至更早的中小学时期,学过二战历史,但主要都是从西方视角——也就是美国和西欧的视角——来了解的。我们知道了纳粹在集中营犯下的恐怖暴行,也略微听说过比如太平洋战场和美菲俘虏被日军虐待的“巴丹死亡行军”的情况。但我们从未学过日本军队对中国民众及其他亚洲人民犯下的暴行。这让我非常震惊,因为我从小到大居然对此一无所知,我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观察者网:那么,是什么促使您深入研究731部队这个课题,并最终撰写了这篇去年发表的论文?
艾米丽·马特森 :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东北地区与抗战、伪满洲国相关的博物馆。
在做调研时,我去过位于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正是在那里,我开始意识到,不仅是中国社会对731部队暴行的集体记忆,还包括战后盟军最高司令部(即美国占领军)对暴行的掩盖,以及部分731部队成员被苏联红军俘虏后在伯力审判中被轻判,甚至根本未在东京审判中受到起诉——因为美国与731部队队长石井四郎等人达成秘密交易,以获取实验数据为条件豁免了他们的战争罪责。
这些内容我之前略有耳闻,但在陈列馆里看到了相关展览(据说至今仍在展出),深感震撼。
群众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参观
我意识到:在英美学术界,关于731部队的研究其实非常少。虽然在1980年代有记者揭露了部分真相并公之于众,1990年代也有所推进,但这仍不是美国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
因此我认识到,深入研究这个课题非常重要——不仅是为了了解731部队本身,更是为了厘清它与美国的关系,以及这段历史如何可能影响至今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尽管事件发生在1940年代末。这确实是个被忽视的重要议题,我由衷希望能深入探索。
观察者网:考虑到731部队部分罪行证据可能较难获取,您是如何一步步应对这些挑战的?
艾米丽·马特森:实际上美国在2010年代新解密了一批档案资料,我居住地附近华盛顿特区和马里兰州大学的学者能够获取其中与731部队相关的数据。
我知道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日本)开放了更多档案,1990年代初期以来,国际学术合作也大幅增加,这让我得以利用这些资源。
虽然我未能亲自访问东北地区的当地档案馆,但我大量借助了中国学术数据库CNKI。由于我能说读中文,得以查阅过去数十年间众多关于731部队及战后美国掩盖行径的中国学术论文。我很幸运能在线获取这些中文资料。
此外,我曾在2017年实地参观过相关博物馆。我的文章属于历史与史学史范畴,因此一手资料既包括731部队历史本身,也涉及对这些历史如何被解读和研究的过程。这就是我的资料来源。
不同群体曾要求美国政府向受害者道歉
观察者网:美国政府为了交换数据而掩盖731罪行的历史事实,在中国民众中知晓度也不高。你曾在中国留学过,也认识了不少中国朋友,当发现自己国家的政府为获取研究数据而掩盖731部队罪行时,您有何感受?作为学者,这一发现是否给您带来内心冲突?
艾米丽·马特森 :当然,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正视本国历史中的阴暗面。每个国家的百姓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美国也不例外。这确实令我非常难过。我还了解到类似情况——战后美国通过“回形针行动”赦免纳粹科学家为美国所用。这让我十分痛心。
鼓舞我的是,有些勇敢的美国人为此谴责美国政府,甚至要求道歉——不仅向受难的中国人,还包括美军、英军、苏军战俘,以及我认为还有朝鲜平民和蒙古人等多群体受害者。许多不同群体都受到731部队的伤害。美国前战俘和英国战俘也曾发起行动,要求美政府道歉并伸张正义。
199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谢尔登·哈里斯和史蒂文·恩迪科特等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731部队及其后续生物战指控的研究(我论文中引用的这个话题至今仍极具争议)。
美国历史学家谢尔登·哈里斯撰写的《死亡工厂》,披露大量731部队的历史事实。
简言之,这确实给我带来些许内心冲突。作为历史学者,这是我多年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自认是个爱国者,但也敢于批评美国过去和现在可以改进之处。我承认这种张力确实存在,但真正的爱国意味着能持续指出国家的不足并推动改进——这个过程永无止境。这就是我的应对方式。
观察者网:你在论文中说,中国政府利用731部队历史事实强化民众的反美情绪,您用了“propaganda”这个词。中国人可能会对此提出异议,你似乎暗示了中国操控历史事实的一面,而非承认美国掩盖历史的行为。您想再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的立场吗?
艾米丽·马特森:这个问题确实让我深思熟虑过。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英语中“propaganda”带有贬义,但中文的“宣传”更趋中性——我的论文里出现这个词时,采用的是中文语境的中性含义。我要澄清的是,中国揭露美国掩盖731部队罪行的做法完全正当,这是必要的历史正义。与其用“操纵”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词,我更倾向于中立的表述。
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各国——不仅是中国,也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都会援引历史事件来强化立场。举个例子:在2012年钓鱼岛争端激化时,中国民众面对日方行动,很自然就会联想到20世纪日本对华的侵略历史。同理,当中美关系紧张时,中国民众追溯美国历史上的侵略行为——不仅是731部队问题,还包括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等事件——这实际上是国际政治中的常态反应。
在我看来,中国强调美国掩盖731部队罪行的历史,在政治紧张时期更为突出,这本质上不是事实操纵,而是地缘政治互动中的自然现象。这些历史记忆本身都是真实的,只是在特定时期会被更频繁地唤起。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