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与数字庇护:在希望与挑战之间

根据2025年欧盟庇护局发布的报告,随着数字技术被纳入庇护程序,国际保护的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战争与冲突加剧、经济与环境危机恶化的背景下,部分欧洲国家的庇护申请不再要求申请人必须身处接收国境内,而是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从原籍国或过境国直接提交材料。
这一转变引发了对公平与透明的根本性问题:数字系统是否能真正保护最脆弱群体,以避免歧视与排斥?
无国界的庇护
自2024年以来,部分欧盟成员国开始落实《欧洲移民与庇护公约》。该公约自2024年6月11日生效,实际过渡期将延续至2026年中期。
各国正在开发“无国界庇护”模式,允许申请者在原籍国或第三国,通过互联网完整提交庇护申请,而无需亲自进入接收国境内。
这一模式意味着获取国际保护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申请人可以在实际迁移前获知其申请被接受的可能性,从而减少非法移民与危险旅程的风险。
该系统主要针对最脆弱人群,例如武装冲突或环境灾害的受害者,他们往往在抵达欧洲边境时面临巨大危险。
根据欧盟委员会2025年6月11日发布的报告,一些欧盟成员国(例如比利时和德国)已开始逐步开发安全的数字平台,未来可全面实现文件上传、通信往来与进度追踪的线上化。
报告强调,这一举措的目标是让申请人更早了解申请机会,从而减轻边境接待中心的压力,使当局能更高效地筛选案件,减少长时间等待与边境拥堵。
为此,各国必须修改本国法律,承认境外在线提交的庇护申请在法律上的效力。部分国家已赋予其约束力,另一些则将其视为例外措施。
同时,挑战不仅限于法律层面,还包括申请人个人数据保护,以及如何确保身处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人群也能使用这些服务。
报告指出,该举措还具有政治与外交意义,因为各国能够通过与人道组织或过境国的双边协议,以控制哪些人可以从境外提交申请。
数字系统潜在的偏见
报告认为,这种控制必须伴随透明标准,以避免基于性别、种族或政治背景的歧视。
远程申请需要先进的身份验证与信息真实性审查工具,例如加密视频面试或通过手机进行生物识别。这些技术虽能降低欺诈,但也引发了数字系统偏见与基本权利保障的疑问。
从人道主义角度看,线上申请能增加弱势群体获取保护的机会,但同时也可能排除那些缺乏网络接入或数字技能的人群。
因此,报告建议必须重视这一问题,防止数字庇护变成筛选工具。它呼吁定期监测政策效果,确保既能保护申请人权利,又能适应21世纪数字移民的技术与政治挑战。
缺陷与漏洞
尽管数字庇护系统看似简便,但提交庇护申请并非易事。根据欧盟庇护局2024年报告,每份申请都需经过严格程序,包括安全与社会背景调查、文件核实、线上面试。
最大障碍之一是技术鸿沟。欧洲拥有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可高效处理成千上万的申请,但冲突地区的申请人可能缺乏稳定网络、合适设备或必要的技术技能。
这直接威胁系统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提供技术支持或替代方案,以避免排除真正需要保护的人。
此外,还存在法律与程序上的挑战。成员国必须承认数字申请与传统申请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隐私保护也是重点。申请人提交的敏感信息必须按照欧盟标准加密存储,并进行持续监控,以防泄露。
报告指出,妥善管理这些数据能增强公众对系统的信任,鼓励更多人通过合法、安全途径申请,也能帮助政府分析移民趋势、合理规划资源。
然而,知识差距同样是严重挑战。许多人虽能上网,但缺乏正确提交申请的技能,导致文件上传或表格填写出错,从而延误甚至被拒。
报告呼吁建立简明的用户界面,辅以指导与教育,以确保数字庇护不会无意中剥夺最需要保护的人。
法国的数字移民模式
法国是欧洲数字庇护的重要先行者。
根据2024年12月法国难民与无国籍人保护办公室的报告,法国自2023年起开放了在线平台,允许境外申请人提交初步庇护申请,以减少非法移民风险并提供合法渠道。
平台支持完整上传文件,并通过远程生物识别与加密视频面试进行身份验证。
试点阶段重点针对高风险群体,例如记者、政治活动人士与冲突地区家庭。
在法律层面,法国于2023年11月修改了《外国人入境、居留与庇护法》,以承认数字申请的法律效力。
但该系统也遭遇安全挑战。据《解放报》2024年5月报道,该平台在初期曾遭到黑客攻击,迫使政府加强加密与网络安全措施。
最终,线上批准仅为初步认定,申请人抵达法国后仍需通过安全与健康审查。
这一体系能否取得长期成功,将取决于法国能否在开放与控制、人道需求与安全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