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和热搜,治不好明星的“抑郁症”

【文/新潮观鱼】
当明星团队用“抑郁症”绑架公众情绪,煽动粉丝对他人恶语相向,再让真正的心理疾病患者为“玉玉症”的调侃和污名化买单。这场流量闹剧里,唯一真实的代价是大众对精神健康议题的信任崩塌。
“有病情去医院,热搜不会治病。有冤情去法院,微博也不能判案。”公众的善意不该被如此消耗,共情也不该被表演型卖惨透支。
8月15日,脱口秀演员一段“明星抑郁症不挂号挂热搜”的调侃引发热议,其观点迅速引发全网对部分明星占用公共舆论资源博取同情、普通人心理健康问题却面临“病耻感”的讨论。
不可否认,在社交媒体全面审视乃至围猎的当下,年轻艺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举一动都容易引发讨论。尤其是流量艺人,24小时被审视、隐私缺失、高风险高收入的行业特性、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职业周期不稳定、长期睡眠不足,以及近乎残酷的同龄同赛道竞争,都让这个群体面临着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
不仅在我国,纵观全球,娱乐行业从业者都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艺人本身内核不够强大、受教育程度有限、家人和朋友能给予的支持有限,一旦外在的刺激强度超过TA心理层面能承受的临界值,就可能导致剧烈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
因此,对于艺人自曝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大多数普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同情、遗憾,并希望TA早日康复。
生病不是TA的错,作为公众人物,如何应对病情则体现了TA的认知。
当马思纯、王嘉尔、热依扎、薛凯琪等艺人以暂别演艺圈、积极调理和治疗、坦然回归的姿态,为抑郁症去污名化、降低病耻感、促进社会正确看待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系列公众人物范本时,某些艺人和网红却把情绪崩溃弄成了高调的连续剧——霸榜热搜、煽动粉圈、攻击同行、直播变现,不仅一次又一次消耗着公众的善意,也大大削弱了心理健康议题在当今社会的严肃性。
于是,这段时间,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看见了两个与“抑郁症”标签深度绑定的女演员的截然不同的选择——
一边是马思纯在《花儿与少年第七季》以积极的面貌重归大众视野。她曾因抑郁症退网数百天,也曾在药物影响下身材发胖遭受非议,但她一度远离舆论场,积极接受治疗,状态变好后再出发。在节目里,马思纯云淡风轻地讲起自己学会和情绪共处的进步,和同伴交代自己可能出现的药物反应,给有同样遭遇的人群带去了希望。
另一边,是自称“我内核超烂也不体面”的95花“顶流”之一赵露思在各大平台大战经纪公司,其团队似乎将“抑郁症”转化为公关手段,不选择暂时退网、远离舆论的刺激好好调养,不走法律程序解约,而是转头开启直播,一步步滑向口不择言的危险境地,三天两头霸占热搜。
她刚开直播时,网友还是鼓励和看热闹的状态,以为她拿的是破釜沉舟、勇揭娱乐圈职场黑幕、生病了还不忘助农做公益的人生大女主剧本,结果直播几天后画风开始偏离。她每天对着镜头瞪眼挑衅,用粉圈思维到处煽动敌对,还陷入了“助农助的是闺蜜公司”的“带货”风波。
“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鲁迅《狂人日记》
这段摘自《狂人日记》的话,特别能概括赵露思如今在直播里那副“众人皆害我”的面貌和状态。
她否认自己有被迫害妄想症,但咬定所有不满她近期言行的人和“黑热搜”都是“对家搞的”,粉丝忙着到处出兵,她的朋友也在社交平台内涵同行,活脱脱当代版的“狂人直播”,看谁都是“吃人者”。可惜,戏演过了头,连普通观众建议她提升演技、好好治病,都被打成“对家派来的黑子”。
部分激进粉丝的话术围绕着“网友不爱女”“网友参与对女性的围剿”“赵露思做错了0件事”“不想看别看,谁求你看了”等反智言论……可网友才是做错了0件事,小红书和微博真的“求”我们看了,平台算法把直播链接和切片视频不断推送塞进用户眼球,“不想看别看”“没占用公共资源”成了最虚伪的免责声明。
更讽刺的是,那些高喊“网友不爱女”的部分激进粉丝,转头就对其他女性恶语相向。而当正主亲自下场,将一切不同声音归为“对家惹她”时,这套“洗脑包”逻辑已经从饭圈伪命题升级成危险的煽动性言论。
当非黑即白的饭圈逻辑侵蚀公共话题时,挤占的是理性对话的空间。
更何况,一个演员好好演戏,在适合自己的赛道站稳脚跟,哪来所谓“对家”之说?如果连最基本的职业认知都被粉圈思维牵着鼻子走,这是非常危险的心态。
事实上,“对打”“对家”“下黑水”这些饭圈发明的概念本质是一块块“遮羞布”:不仅为一些艺人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开脱,为一些粗制滥造的剧本质量“背锅”,还成为了一些经纪团队固粉、维持粉丝战斗力的养蛊手段。
可悲的是,这套情绪操控真的对年纪小的粉丝很有用,他们会把网络暴力当做“守护偶像的正义行为”,用树立“共同敌人”的方式来缓解集体焦虑。
正是这种愈发畸形的追星思维和产业链不断蔓延,让行业竞争和本该清朗的网络空间看起来乌烟瘴气。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