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些人看来,自卫原则是一种“紧箍咒”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沙青青】
“鲁思·本尼迪克特曾写过一本有名的著作《菊与刀》,描写的正是日本历史的特色:‘菊花’与‘刀剑’。大战结束后,这两者之间已经完全失衡。自1945年之后,‘刀剑’被彻底忽略了。我的理想便是重建这种平衡。我会通过我的文学和行动来振兴传统的武士道。”[1]——三岛由纪夫
2013年4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主权恢复仪式”上带领众人高呼三声“天皇陛下万岁”。这在当时,一度成为了中、韩等亚洲国家媒体的关注热点,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极大争议。在二战战败前的日本,三呼“天皇陛下万岁”的行为有着专门称谓,即所谓“万岁三唱”。早在明治十二年(1879年),当时正在如火如荼推动明治维新的日本政府,就发布过《万岁三唱令》。此后,“天皇陛下万岁”的呼号就几乎成为日本帝国臣民在各类场合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
二战结束后,虽然日本政客们虽会在选举成功等集会场合后高呼“万岁”,但几乎不会再喊出“天皇陛下万岁”这样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口号。若看过当天的新闻录像,便不难发现即便是天皇明仁自己都似乎被这阵突如其来的“万岁”声吓了一跳,面露惊愕尴尬的神色。
事后,在野党批评安倍“万岁三唱”的行为是在政治上利用天皇。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招待会上辩解称:这是天皇及皇后退席时“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并没有计划过。[2]无论是有意安排,还是所谓“自然而然”,各方评价安倍此举时,都毫无例外地认为这是在为推动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制造舆论。
关于“修宪”与否的讨论,绝非始于安倍,而是日本战后政治的核心问题。这不仅是政客们捞取选票政治噱头,更是渗透在各类不同层面、领域的全民社会话题。在诸如小说、电影乃至动漫这样的流行文化中,同样能发现大量作品涉及此类问题的讨论。持不同立场者,都用各自的方式来重新诠释、建构有关战争的记忆。
“我可以傲慢吗?”
1990年5月29日,日本国会众议院正就海湾战争、向海外维和行动派遣自卫队等问题展开讨论。新当选的公明党众议员山口纳津男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向内阁成员质询的机会,当时刚38岁的山口纳津男向防卫厅长官石川要三询问政府防卫政策方向等相关事宜。提问时,他提到了一部当时正在连载的流行漫画《沉默的舰队》,并询问石川要三是否读过此作。[3](注:防卫厅正式成立于1954年,前身为警察预备队本部。有鉴于担心被外界认为“军国主义复兴”,日本政府长期维持防卫厅的政治地位。2001年,精简中央行政单位时,内阁下属22个省厅合并为12个,原有低于省的二级厅要么归并,要么升级为省,唯有防卫厅维持不变。2006年安倍晋三第一次组阁后,防卫厅被升级为省,防卫厅长官也就变成了如今的防卫大臣。)
《沉默的舰队》由讲谈社出版,漫画原作共32卷,总销量超过700万册。漫画连载结束后,曾改编为同名动画与游戏。
这部漫画故事的情节发端于日本政府秘密违背宪法与“非核三原则”,在美国的协助下建造一艘先进的核潜艇——“海蝙蝠”号。这个当年看来异想天开的剧情,在如今看来却非常有现实性。在2021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核潜艇问题”却果真成为了候选人们辩论的重要议题之一。(注:1967年日本政府公开宣布“非核武三原则”即“不拥有、不生产、不引进”任何核武器,并将之立为基本国策。不过,自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国内开始出现主张日本拥有核武器地论调。)
而在故事中,“海蝙蝠”号在试航时发生叛乱,舰长海江田四郎宣布以潜艇为国土成立独立国家“大和”。不顾日本政府的要求,美军马上开始围剿该舰,甚至不惜攻击为“大和”提供庇护的海上自卫队。最终,海江田四郎指挥“大和”击败了美国舰队后,宣布要求全世界各国废除核武器并朝联合国所在地纽约驶去。这部充满幻想与日本民族自豪感的军事漫画在日本获得热捧,以至于连国会讨论时都会被提及,被认为是解读国际政治关系的“优良范本”。如果说《沉默的舰队》只是触及日本的国际角色定位以及对美国表达强烈不信任外,那么川口开治的另一部作品《次元舰队》则更露骨地把主题引向了对二战历史的重新评价以及战争记忆的敏感领域。
依照如今的标准,2000年开始连载的《次元舰队》算是一部标准的穿越作品。故事背景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地神盾级巡洋舰“未来”号横跨太平洋,前往南美参加维和任务。途径中途岛海域时遭遇迷雾,然后就稀里糊涂地穿越到了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场,见证了日军舰队遭遇的毁灭性失败。
穿越历史后,“未来”号上的自卫队官兵分裂为两派,一派认为不应干预历史,另一派则希望主动介入战争来改变日本战败的命运。围绕这个矛盾,这艘来自平成年间的现代化军舰开始了在昭和初年与美军的战斗。素有“漫画迷”名声的前首相麻生太朗曾对这部漫画大加赞赏。凭借《沉默的舰队》与《次元舰队》的成功,川口开治本人更是被不少日本右翼分子称为“新时代的三岛由纪夫”。而另一位可与之呼应的右翼漫画家则是小林善纪。
小林善纪作品如《傲慢主义宣言》《战争论》《台湾论》等等,都被视为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坐标,同时也在文化市场上大行其道,销量可观。其中,最知名与流行的作品当属1992年推出的《傲慢主义宣言》。这部堪称漫画版《日本可以说不》的作品,最核心观点就是日本理应变得更傲慢;只有这样,才能让日本摆脱外国意识形态的束缚与外国利益的摆布。每一卷的结尾处,主人公都用小林故乡九州的博多方言,得意洋洋地反问读者:“我可以傲慢吗?”[4](注:1989年,右翼作家石原慎太郎与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合作围绕当时日本经济、政治领域的热点问题,撰写发表了《日本可以说不》,竭力鼓吹民族主义,主张日本敢于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势力说不。此书英文版在美国正式出版时,删除了所有盛田昭夫的文章。据说是索尼公司担心,那会影响日本在美国的公共形象。)
小林善纪不仅是一位通过漫画传达右翼史观的作者,更是一位“身体力行者”,曾加入新历史教科书编撰委员会,为右翼修正主义史观主导的新历史教科书添砖加瓦。(注:1995年前后,以东京大学教授藤冈信胜为首的右翼学者开始了新一轮修正主义诗学的高潮,以推翻所谓“自虐史观”为目标,公然宣传所谓“大东亚战争合法论”。2000年4月,“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向日本文部省提交并要求进行审定。次年2月,文部省予以审定通过。)小林的右翼民族主义观点是全面排他性的,不仅反对中韩等亚洲国家对日本侵略历史的批评,同样也视美国为真正的“侵略者”,鼓吹反美主义。在他的漫画中,日本政府领导人都是一群只晓得向外国势力跪地求饶的懦夫,而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驾驶战机撞向敌舰的神风特攻队员。
小林宣称:日本媒体和知识界都被左翼占据,他们被“马克思主义和理想主义”所蒙蔽,与日本真正的敌人同榻而眠。战后几十年间,它们热衷于给大众洗脑,让日本人对二战期间日本军人的“英雄行为”感到羞耻和内疚。小林善纪在《傲慢主义宣言》第一卷的结尾处用露骨的语言煽动道:
事实是“大东亚战争”是一首史诗,表达了我们日本精神的所有内涵。我们早期胜利等奇迹,我们可怕而心酸的撤退,这是日本的战争!我们单独和西方作战;我们有义务战斗;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世界的地图改变了——帝国主义的时代结束了。
我可以傲慢一点吗?重评这场战争的日子总会到来,那是人们会发现事实的真相:这是人类最美丽、最残酷、最高贵的战争。让我们向那些英勇的英雄表示感谢。为了我们,他们超越自己。[5]
配合这段文字出现了一副零式战斗机准备撞向美国军舰的画面。而在第二卷结尾处,主人公来到靖国神社参拜并肆意地发表议论:
“我认为自己是有力量的人。我毕竟是个傲慢者。可我能为死者做些什么呢?我必须竭尽全力,以报答他们作出的牺牲。我可以傲慢吗?日本是众神的国家,那些死者的国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个传统,不能忘记我们从哪儿来的、我们是谁。”[6]
小林善纪的言论与作品代表着当代日本的一股历史修正主义思潮:在政治上,官员们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在军事上,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在文化上,则是努力重构日本人的战争记忆。
2001年7月某天,来自美国的日本文化研究者约翰·内森目睹了一场《傲慢主义宣言》忠实读者的聚会。聚会结束后,内森采访了一位读者,想了解他为什么会成为小林的粉丝。这位四十多岁、工薪族打扮的日本中年人告诉内森:“他表达了我的想法。我心里一直在慢慢积累的东西,在他的漫画里得到了表达。都说我们以前坏,这一点我无法接受。每个国家的历史上都有亮点和阴影。我希望小泉去参拜靖国神社。”而另一个穿着自卫队制服的读者,则回答:“他给了我们作为日本人的信心,这一点我很喜欢。”[7]
虽不能说这种思想已成为当代日本社会的主流,但持相似观点者越来越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理事长、京都大学教授高坂正尧不无担忧地表示:“我担心现在的日本民族主义会变大狂热。民族主义失去历史的自觉和方向是相当恐怖的……到那个时候,对日本的外交会只有一种声音,即称日本外交过于软弱,是‘跪在地上搞外交’。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8]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