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19世纪的术语“反闪族主义”被以色列用作打压其批评者的武器

八月 28, 2025 - 03:22
 0  0
起源于19世纪的术语“反闪族主义”被以色列用作打压其批评者的武器

基于《犹太百科全书》的说法,“反闪族主义”一词始于19世纪末,指任何针对犹太人的有组织运动或敌对倾向,无论其形式是政策、立场,还是思想或社会煽动。

美国国务院表示,反闪族主义涵盖多种立场,包括: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认为以色列应对该地区的政治和宗教冲突负责、否认犹太人的命运自决权,或者质疑犹太人受到的袭击次数。

反闪族主义曾是涉及犹太教徒的袭击事件的背后动机,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以色列用来压制反对其政策声音的武器。

词源

“闪米特人”一词源于《创世记》第十章,其中提到了诺亚的儿子:闪、含和雅弗。闪米特人被认为是诺亚之子闪的后裔,其中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其他民族,这证实了闪米特人的血统并非仅限于犹太人。

“闪米特人”一词适用于分布在西南亚和北非的人类群体,他们通过具有共同特征的语言联系在一起。这些群体包括迦南人、阿拉伯人、希伯来人和其他古代民族。

包括阿卜杜勒-瓦哈卜·马西里博士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希伯来人——即早期犹太人——的确属于闪米特民族。但鉴于历史上有大量非闪米特人皈依了犹太教(尤其是在东欧地区),因此这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当代犹太人。

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

尽管存在这种多样性,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却对“闪族人”采用了狭隘的定义,并将其仅限于犹太人,还强制使用“反闪族主义”一词来指代所有形式的针对犹太人的敌意或批评,尤其是在欧洲。

这种趋势被解读为试图避免使用“反犹太人”一词——由于文化、宗教和政治方面的积淀,这个词在欧洲人的意识中历来带有强烈的负面含义。

“反闪族主义”一词的首次使用

“反闪族主义”一词源于德国记者威廉·马尔,他于1879年首次使用该词来描述针对犹太人的敌意或仇恨。

该词表达了基于种族或宗教而对犹太人的歧视,这意味着闪族人仅限于犹太人。尽管阿拉伯人也属于同一种族,但“反闪族主义”的指控也被延伸到了他们身上,尤其是在反以色列抵抗运动兴起之后。如今,区分针对犹太人(作为种族或宗教群体)的敌意与针对以色列的敌意变得愈发困难。

历史根源

尽管“反闪族主义”一词主要由19世纪的欧洲犹太人提出,但其创始人并非种族意义上的闪族人。相反,他们是具有欧洲血统的犹太人,他们在公元70年罗马人将犹太人驱逐出巴勒斯坦并将他们流散至世界各地之后,定居在了欧洲。

基于《犹太百科全书》的说法,“反闪族主义”一词始于19世纪末,指任何针对犹太人的有组织运动或敌对倾向,无论其形式是政策、立场,还是思想或社会煽动。

利奥·平斯克是最早分析“反闪族主义”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家之一,他认为这是一种根植于欧洲基督教思想的深层心理障碍,在他看来,反闪族主义就是对外国人的仇恨。

平斯克将这种敌意归因于犹太人缺乏对其所处社会的真正归属感,并指出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并非源于天生的无能,而是因为大多数人拒绝在社会和文化上接纳他们。

该术语被理解为指代针对犹太人的普遍仇恨——基于宗教或种族的,并针对信奉犹太教或者具有犹太血统的人。因此,它不同于中世纪盛行的宗教狂热,后者本可以在犹太人皈依基督教后被消除。

现代反闪族主义基于“雅利安人”和“闪米特人”之间的种族区分,并赋予每个种族特定的文化和行为特征。

这一观念尤其渗透到了德国社会——犹太人在经济、文化和媒体领域的活跃活动激起了某种愤怒和敌意,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集体仇恨。

在比以往更加宽容的宗教氛围下,这种敌意已不再可能以宗教为由进行辩护,尤其是在当时犹太人正在取得社会进步的情况下。

反闪族主义的蔓延

在19世纪末,反闪族主义的特征开始在欧洲扎根,当时出现了一种抵制犹太人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内的影响的言论。

在德国,思想家欧根·杜林的著作声名鹊起,他抨击了所谓的“犹太人对公共生活的统治”,并且呼吁限制犹太人的影响力。这场运动得到了德国当时的总理奥托·冯·俾斯麦的明确政治支持,后者还将这些思想制度化。

这就导致了第一个明确的反闪族主义协会的成立——该协会成功收集了超过25.5万个签名,要求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德国各城市爆发了多场示威活动,以支持这一言论,而中世纪针对犹太人的“血祭诽谤”再次成为焦点。

1893年,反闪族主义政党在德国议会中赢得了15个席位,从而标志着这种意识形态对政治机构的渗透发生了质的转变。这股浪潮不仅局限于德国,还迅速蔓延至奥地利,并在那里出现了以维也纳的卡尔·吕格尔等人物为首的反犹太人政党;此外还有匈牙利——1882年,匈牙利再次提起“血祭诽谤”。

这种现象也蔓延到了法国——法国是最早赋予犹太人公民权的欧洲国家之一。然而,反犹太人的宣传在那里不断蔓延,包括1886年爱德华·德鲁蒙特的《犹太法国》等著作,并且得到了包括保罗·庞托在内的记者们的支持。

反闪族主义同样也出现在英国、意大利和美国,并在当时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反闪族主义会议,并呼吁对犹太人社区实施严格限制。

思想家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为这一概念提供了哲学支持,他提出了雅利安人种优越性的理论,并将犹太人置于人类社会的底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锡安长老会纪要》进一步强化了反闪族主义——这本书讲述了犹太人渴望全球霸权的愿望,从而导致了反闪族宣传的复兴,并于1920年在匈牙利爆发了反犹太人起义。

在美国,商人亨利·福特为反犹太人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媒体支持。在纳粹德国,反闪族主义成为了阿道夫·希特勒意识形态的基石,也是其政党纲领的根本支柱,并为后来的犹太大屠杀铺平了道路。

犹太复国主义与对反闪族主义的利用

随着欧洲对犹太人迫害的升级,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利用这一现象为其民族主义愿景辩护,即把犹太人从欧洲社会中分离出来,以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将反闪族主义作为犹太人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证据,从而强化了他们要在殖民势力的支持下在巴勒斯坦建立其“民族家园”的呼声。

随着阿拉伯人对犹太复国主义计划的抵制日益加剧,“反闪族主义”的指控开始用来针对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并指控他们迫害本国的犹太少数群体,并迫使犹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无论是在以色列建国之前还是之后。

客观的历史研究表明,犹太人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存在具有持久的稳定性,并且深度融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其程度之深是其他任何社会中犹太人都无法比拟的。

阿拉伯-伊斯兰社会也对犹太人开放,他们并不像在基督教欧洲那样被孤立在封闭的社区当中。在基督教欧洲,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通过“隔都”制度严格隔离,从而使犹太社区变成了半独立的实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却对这种隔离持赞赏态度,并认为这是保护犹太人身份免遭欧洲社会同化的一种手段。

然而在伊斯兰社会当中,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地位是通过法律地位来规范的,这种法律地位保障并保护了他们的信仰自由,以及对其宗教的官方承认。这种承认在中世纪的欧洲并不存在——当时的犹太教遭到否定,也得不到官方承认。

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计划的启动及其占领巴勒斯坦的努力,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对居住在其国家内的犹太人的看法并未改变。抵抗运动主要集中在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试图以武力夺取巴勒斯坦土地的移民身上。

然而,“反闪族主义”一词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立犹太国家之后变得广为人知。

这场冲突导致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区,近7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其村庄和家园,并且引发了穆斯林占多数的社会对犹太民族主义的普遍愤怒。

在这样的氛围下,反犹太人的行动愈演愈烈,并导致大量犹太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离开了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以至于在中东和北非的许多国家内都只剩下了规模有限、数量有限的犹太社区。

来源: 电子网站

你的反应是什么?

喜欢 喜欢 0
不喜欢 不喜欢 0
喜爱 喜爱 0
有趣 有趣 0
愤怒 愤怒 0
悲伤 悲伤 0
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