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加纳如何在“达莱特计划”的框架下占领了耶路撒冷?

“达莱特计划”(Plan Dalet)是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哈加纳于1948年制定的一项军事计划,旨在占领包括耶路撒冷及其郊区在内的巴勒斯坦各大城市。该计划由埃齐奥尼旅主导的3个连续的军事阶段组成,其中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名称,并最终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西部地区以及该市东部的部分地区。然而,阿拉伯军队在关键时刻的介入阻止了耶路撒冷老城和东部地区的陷落——这些地区一直处于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直到他们在1967年6月战败之后。
该计划的不同阶段及其命名
这是由大卫·本-古里安领导的哈加纳领导层制定的一项军事计划,旨在1948年的“大灾难”(Nakba)期间使用武力夺取大片巴勒斯坦领土的控制权。这项计划被称为“达莱特计划”(Plan Dalet),因为它是一系列计划当中的第4个,而其中每个计划都按照希伯来字母的顺序命名。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以色列”蓄意制造大屠杀” 加沙更多巴勒斯坦人死于饥饿
以色列对加沙战争的今日发展:以色列对加沙的袭击造成数十人死亡,饥饿导致的死亡人数上升
支持以色列的游说团体与法国迟迟未承认巴勒斯坦背后的原因
相信使徒和先知回归的美国基督教地图是什么样的?
“达莱特计划”原定于英国托管期结束时(1948年5月下半月初)开始实施。然而,随着美国对分治计划立场的转变、英国军队逐渐从巴勒斯坦撤军,以及阿拉伯军队在当年3月份夺取交通路线控制权等一系列事件的加速发展,哈加纳领导层将其实施日期提前到当年4月的第一周。
该计划旨在对分治计划中分配给“犹太国家”的土地实现完全的军事控制,并以此地区为基地,夺取拟议的“阿拉伯国家”境内的大片土地。这要么是出于犹太复国主义领导层认为保卫“犹太国家”所必需的战略考虑,要么是因为其领导层拒绝允许这些地区脱离其国家范围。
“达莱特计划”包含17项军事行动,其中每项行动都具有特定的名称,并为哈加纳的10个旅分别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而其中每支部队都将根据协调一致的综合计划来执行任务。
根据“达莱特计划”占领耶路撒冷
由3个营组成的埃齐奥尼旅的任务是占领整个耶路撒冷城及其郊区,并围攻希伯伦、伯利恒和贝特贾拉。
1948年4月1日,在本-古里安住宅内举行的一次会议决定组建一支由3个营组成的特别部队,共包含约1500名战士。这支部队的任务是占领沿海和耶路撒冷之间主要公路沿线的村庄,特别是位于耶路撒冷山坡起点处的村庄,例如巴布瓦德,以及其他向东延伸至耶路撒冷郊区的村庄。
这支特种部队被赋予了实施代号为“拿顺行动”(Nachshon)的任务,以正式开启“达莱特计划”。
这个名字指的是圣经人物亚米拿达的儿子拿顺(Nahshon),他是第一个跨越红海以为以色列人铺平道路的人。这象征性地表明,正如拿顺开辟道路那样,这次行动旨在打开通往耶路撒冷的通道。
这个名字也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与勇气”,因为“拿顺行动”是该计划中的第一次重大进攻行动,而哈加纳称其在发起该行动时“秉持主动性和先发制人的精神”。
该行动原定于1948年4月5日开始,目标是位于巴布瓦德以西、通往耶路撒冷的主要道路上的两个阿拉伯村庄卡尔达和代尔穆海辛。
此次行动的先导任务是占领位于巴布瓦德和耶路撒冷中间的盖斯塔尔村。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以巴勒斯坦军队的失败和该村于当年4月9日沦陷而告终。随后发生的代尔亚辛大屠杀则标志着巴勒斯坦城市相继沦陷的开始。
在代尔亚辛大屠杀发生的5天后,即同年4月14日,哈加纳部队派遣一支由10部车辆组成的车队,经由西部的谢赫贾拉赫街区前往斯科普斯山。然而,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伏击了这支车队,双方随后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并导致车上77人死亡,20人受伤,其余人员被俘。
“达莱特计划”第一阶段:耶布斯行动
为征服耶路撒冷而制定的军事行动被命名为“耶布斯行动”。其名称源于《圣经》中对古耶路撒冷的叫法——以其居民耶布斯人而命名。这个名字既是历史和宗教的象征,也指代了古代犹太人与这座城市之间的联系,从而让人回想起大卫王从古耶路撒冷居民手中征服这座城市的历史。它还暗示着在耶布斯人的时代过去千年之后,以色列人试图通过军事手段从阿拉伯居民手中“收复”或“解放”耶路撒冷。
这项行动于1948年4月23日开启。当天,哈加纳和伊尔贡部队沿四条主要战线发动了进攻:
- 第一条战线(北部):指向纳比萨姆伊尔村——该村从高处俯瞰整个耶路撒冷城,并控制着耶路撒冷与巴勒斯坦北部之间的交通路线。
- 第二条战线(东部):从斯科普斯山向南延伸至橄榄山和图尔村,并从东面俯瞰老城和通往外约旦的交通路线。
- 第三条战线(老城北部):以老城北部的谢赫贾拉街区为目标。
- 第四条战线(西部):从耶路撒冷西部的犹太街区延伸至卡塔蒙街区——后者是该城西部最重要的阿拉伯街区之一,从而为占领耶路撒冷西部其余阿拉伯街区的行动铺平道路。
第一条战线和第二条战线的进攻失败了,而第三条战线则取得了部分成功。然而,英国军队介入迫使犹太复国主义军队撤出谢赫贾拉街区,因为在英国占领即将结束之际,该街区正位于英国主要的撤退路线上。
尽管如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英国军队将在正式撤离当天将该街区移交给哈加纳部队,以换取哈加纳部队立即暂时撤出该街区。
而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第四条战线上——战斗持续直至当年4月30日,犹太军队才得以占领整个卡塔蒙街区,并开始向耶路撒冷西部其余的阿拉伯街区扩张。
“达莱特计划”第二阶段:基尔肖恩行动
“达莱特计划”攻占耶路撒冷的第二个主要阶段,发生在1948年5月14日英军撤离耶路撒冷前夕。在此之前,英国占领军仍然占领着该市中心的战略安全区。这些区域将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街区分隔开来,从而使之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这些区域还设有该市一些最重要的设施,包括警察总部、政府医院、电话和邮政大楼、主要银行以及法院。
哈加纳部队将此次行动命名为“基尔肖恩”(Kilshon),意为“草叉”,这是一种用来抛撒谷壳、分离谷粒和稻草的农具。
这个名字蕴含着清晰的象征意义:一次突然而迅速的打击,如同草叉猛烈地扫向特定目标。它也指通过夺取街区控制权并驱逐当地居民而实现“利用武力清洗土地”的目标,这是其“清洗”耶路撒冷战略要地计划的一部分。
这个名字反映了此次行动的直接军事意义,即为巩固对耶路撒冷城的控制而发动的决定性打击。此次行动与英军在同年5月14日从耶路撒冷的最终撤军同时进行,并主要围绕三条主要战线展开:
- 第一条主要战线:朝向谢赫贾拉街区。这次袭击切断了耶路撒冷阿拉伯人与巴勒斯坦北部的联系,并从北部加强了针对耶路撒冷老城的围困。
- 第二条主要战线:针对市中心的安全区——英军将这些安全区直接移交给哈加纳部队,以便该部队在无需大规模战斗的情况下控制该市。
- 第三条主要战线:向耶路撒冷西部的所有阿拉伯街区发起进攻,尤其是巴卡富卡、巴卡塔赫塔、塔尔比亚等街区——这些街区是耶路撒冷西部最主要的阿拉伯人居住区。

“达莱特计划”第三阶段:试图攻占耶路撒冷老城
“达莱特计划”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攻占耶路撒冷老城,从而彻底控制整个耶路撒冷城。哈加纳部队在耶路撒冷老城内驻扎了约250名战士,他们驻扎在西墙和阿克萨清真寺附近的犹太街区,并且受到了已完成撤离的英军的保护。
随着英国撤军结束的临近,哈加纳领导层开始计划增援这支驻军。他们制定了一项代号为“谢维丰”(指一种有毒的三角头蛇)的军事计划。而该计划包含三项主要步骤:
- 在英军撤离后立即占领其在犹太街区附近的阵地。
- 基于这些阵地而发动攻势,以占领耶路撒冷老城内特定的阿拉伯阵地。
- 炸毁犹太区周围的阿拉伯房屋,以防止任何阿拉伯部队将其用作掩护或进攻基地。
与此同时,哈加纳和帕尔马赫的部队开始在耶路撒冷老城墙外集结,以准备攻占老城。他们决定,哈加纳将进攻耶路撒冷西部的主要入口之一雅法门,而由伊扎克·拉宾领导的帕尔马赫部队则将占领位于城墙西南方向、俯瞰老城的大卫墓所在的山丘。
针对雅法门的进攻失败了——这些进攻被阿拉伯军队击退了。然而,经过激烈的战斗,帕尔马赫部队最终于当年5月17日成功占领了大卫墓,进而占据了这个俯瞰老城的战略要地。
同年5月18日,帕尔马赫部队决定强攻大卫墓的城墙,以与城内的驻军取得联系。他们炸毁了城墙上的“大卫门”,并成功进入城内。
拯救耶路撒冷
随着英国占领的结束,耶路撒冷一度濒临被犹太复国主义势力完全攻占的局面。与此同时,唯一驻扎在耶路撒冷的全国委员会成员艾哈迈德·希尔米向约旦王宫高官希扎阿·马贾利发出紧急求救信号:“如果你们不来拯救我们,那么耶路撒冷就将永远落入犹太人之手。”
马贾利将此事告知了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世,随后又接到了希尔米的第二通电话——后者迫切表示:“恳求你们,以真主之名,拯救我们吧,拯救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吧,以使其免于毁灭。”
阿卜杜拉国王立即对此作出回应,并召见了艾哈迈德·希尔米以询问耶路撒冷的详细情况。随后,他命令阿拉伯军队介入以拯救耶路撒冷。尽管当时的约旦首相陶菲克·阿布·胡达感到犹豫,因为约旦与英国达成的协议要求不对耶路撒冷实施军事干预,但但阿卜杜拉国王的坚持最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此,阿布·胡达与阿拉伯军队的参谋长们进行了通话,并同意举行由国王主持的正式会议,并在国王、总参谋长及其助手阿卜杜勒·卡迪尔·琼迪的出席下召开内阁会议,而会议最终决定对耶路撒冷实施军事干预。
阿卜杜拉国王响应了求援的号召,并联系了在卡夫尔埃齐翁战役中取得胜利的第六营营长阿卜杜拉·塔尔,还要求后者立即前往耶路撒冷以拯救这座城市。
在这支正规军抵达之前,来自拉马拉和伯利恒的志愿部队以及来自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志愿者们已经发动了反攻,以缓解耶路撒冷老城面临的压力。
在1948年5月18日拂晓,第六营抵达耶路撒冷。约旦军队从拉斯阿穆德和橄榄山等重要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并得到包括6磅加农炮和80毫米直径的榴弹炮在内的重型火炮支援,而其目标正是盘踞在耶路撒冷老城内的犹太复国主义武装阵地。
作为回应,犹太复国主义武装将其在耶路撒冷的增援部队人数翻倍——共部署了超过15000名配备现代武器的士兵。
在随后数日内,多地激战连连。约旦军队控制了耶路撒冷老城周边的重要街区,例如谢赫贾拉、巴布瓦德,并对城墙内的犹太街区实施了严密围困。然而,在屡次进攻之后,约旦军队未能攻占具有战略意义的据点,并遭受了重大的伤亡。
在巴布纳比达乌德,战斗异常激烈。约旦军队击退了哈加纳部队的反复进攻,巩固了其对当地阵地的控制,甚至包括耶路撒冷老城内的一些阵地,进而加强了对犹太街区的围困。围困和军事升级一直持续于1948年5月28日,犹太街区内的犹太复国主义武装在猛烈围困后最终投降,并上交了武器,还有340名武装人员被俘。
阿拉伯军队重新完全控制了耶路撒冷老城以及东耶路撒冷地区。此后,耶路撒冷一直处于约旦的主权之下,直至它在1967年的六月战争期间落入以色列占领军之手。
你的反应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