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柠季汪洁:深度剖析出海节奏与东南亚战略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柳柳
编辑|苗正卿
题图|柠季美国门店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的洛杉矶,柠季最新一家门店“BOBOBABA”在7月终于正式挂上了招牌,这家店面积超过100平方米,蓝色为主基调,店内铺设桌椅空间,主打珍珠奶茶,是柠季首家海外直营门店。
截止目前,柠季已是本土手打柠檬茶品牌海外门店量最多的公司。虎嗅独家获悉,柠季在海外已开业3家门店,签约18家门店。其中,已开业3家门店在美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已签约18家门店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
“全球化不是复制国内。一句话总结,出海战略凸显的是‘节奏至上’。”柠季创始合伙人汪洁这样总结出海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新茶饮行业在国内开店速度整体放缓,出海目的地已从最早的东南亚趋向美国。出海大战热度更甚。有茶饮品牌为抢占美国优质店铺位置,甚至不惜支付更高租金。
7月,虎嗅和柠季创始合伙人汪洁进行了独家交流。
柠季创始合伙人汪洁一直形容柠季出海是小马过河。柠季的扩张节奏,国内与海外像拧了反向发条。真正进入海外市场时,柠季将节奏把控得非常克制。
国内第一家门店开前,柠季就已经把3年规划5年战略做完了,出海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国内,柠季以 “1.5年500家、3.5年2000家” 的速度扩张,而出海,无论开拓哪一个区域,都比其他品牌慢一拍——先等前辈们试水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相对以 “饱和式攻击” 的慢节奏定力打磨细节。
香港被汪洁视为出海的 “前置窗口”,通过香港市场磨合出关、清关流程及团队协作。2023年,柠季最早去香港开了10多家店后,去年底才去东南亚开店。如今,香港奶茶市场已进入升级阶段,而东南亚市场的发展程度相当于香港两年前的水平。
首家海外门店最早则选择去美国开拓,汪洁亲自研究80页特许经营法案,将品牌名改为“BOBOBABA”适配本地认知,甚至忍受“一周发一次邮件”的低效,只为打磨1.0版本的产品与团队。
与汪洁本人偏好追求“快”不同,有一个细节是,在柠季内部,有些部门工作是不打卡的,设计部门晚上加班就早上10点上班,汪洁表示,要给团队空间,像呼吸一样有节奏。
挑战则是,在克服供应链建设压力后,柠季整个出海团队正在迭代过程中——不停的面对出海新事物和繁杂流程,更在持续面临“效率”压力。
“毕竟没有哪里能比在中国开店再快了。”汪洁坦言。
先去的是美国,9个月开出一家店
两年前,柠季在国内快速扩张时,众多茶饮品牌已将出海视为新红利。2023年1月中旬,刚决定要出海时,汪洁曾带7个高管去东南亚考察,在东南亚呆了一个月,新马泰一条龙走访,最后到达越南,转了一遍后,做出一个决策:再等等,不着急,把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往后放一放。
“其实做某种决策时,不是说非常简单的1+1=2,一定是综合去考虑外部、内部环境,包括你自己的节奏是不是能够准备好,所以我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节奏,它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是你的节奏是不是适合你?”
最终,汪洁决定,先去开拓美国,并亲自负责出海业务。
今年4月,柠季在美国的首店BOBOBABA低调试营业,7月,美国门店正式挂上招牌。而柠季原计划美国门店开业的时间是2024年。
在已落地的海外市场中,美国是柠季最早选择开拓,却进度最慢的市场。去年一年,汪洁往返美国了四趟,一年之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美国。今年过去半年,已经在美国呆了两个多月。
汪洁看好美国市场的增量潜力:美国是奶茶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主流奶茶市场以皇茶、贡茶的植脂末产品为主。最近两年美国茶饮市场已经卷起来了,很多茶饮品牌去美国开店,但整体门店数不多,且集中扎堆在华人区域。
“当我们去做餐饮出海的时候,一定是把自己定义成餐,定义成饮,而不是像是湘菜这样某一类中餐,因为只要你这么一去定义了以后,就把自己做窄了。我们不会定义我们是柠檬茶,是珍珠奶茶,一定是饮。”
在美国市场,从植脂末直接跳到大单品,对消费者来讲是很痛苦的。用珍珠奶茶培养用户习惯、积累运营经验,通过这个项目建立团队,这是柠季开拓美国市场的考量。
最早进北美时,汪洁觉得柠季想明白怎么干了,但很多事情并不是可控的。
出海体感下来,汪洁觉得在美国开店最大的挑战是效率。汪洁非常喜欢国内茶饮门店的快节奏,刚去美国很不适应太慢的节奏。
在国内一天能搞定的审批流程,在美国需要邮件来回一周。汪洁刚去美国时天天“发呆”,想 “今天该催谁”,但又不能急,因为你要尊重当地文化。国内门店装修图纸一周内通过,美国要求双语版本,还需补充施工图、结构图,有些工艺当地没见过,只能从国内定制材料海运过去。
“但慢也有好处,能逼着你长远规划——国内每天被事务填满,在美国反而有大量时间琢磨全球化组织怎么搭建。美国现在只有一家门店,客户马上就能给到门店反馈意见,一个细节是国内会有3分糖5分糖7分糖的选择,美国则是双倍糖。不过美国用户是愿意花时间去等的。”
美国市场规则复杂,特许经营法案80多页,用户口味差异大(更接受甜口、冷饮),必须直营掌控,汪洁坦言连品牌名 “BOBOBABA” 都是反复测试才定的,就是怕 “复制国内” 会水土不服。
2025年2月,柠季拿下了美国门店的位子,装修花了2个月,然而等门店招牌审批一直等到7月。这中间,因为制作要求不符合规定被打回来过四次。
第一次被打回来是因为门店招牌名字太长了,然后柠季就把logo和字分开安装,可是这样也不行,不可以弄俩招牌,只能弄一个。然后柠季就按照他提出的诉求,照办改图纸。
第二次被打回来则是没有标明招牌的重量,制作、安装公司需要分别写保证买保险——如果掉下来怎么办?后两次被打回来也是因为相类似的规范,例如灯具细节。
相比于在美国开一家门店需要6~12个月时间,柠季在美国开店的速度算是快的了。从签约到开出门店,餐饮品牌大董在纽约曾花两年时间,而这还没有算上前期谈铺位的时间。
现在,汪洁的总结是:“对美国市场的事业而言,不是以10年为起步,而是10年才入行。”在汪洁的理解下,这些经历都不是坑,是“必经之路”。
东南亚,一场速度战
与美国市场的 “慢节奏” 不同,东南亚对柠季而言是一场 “速度战”。
尽管东南亚门店开拓时间晚于美国,但在目前所有海外门店中,东南亚的门店数量权重很高。在柠季已开业的3家店中,2家位于东南亚。(今年1月马来西亚柔佛新山KSL店开业、今年3月柬埔寨金边CG财富中心店开业,今年4月美国首店“BOBOBABA”开业)
海外已开门店开业日期 | 2025年1月 | 2025年3月 | 2025年4月 |
---|---|---|---|
门店地区 | 马来西亚柠季首店 | 柬埔寨柠季首店 | 美国首店BOBOBABA |
具体位置 | 柔佛新山KSL店 | 金边CG财富中心店 |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店 |
数据来源:柠季
虎嗅独家获悉,在柠季已确址营建门店中,马来西亚3家(8月底-9月初陆续试营业,9月中旬开城营销)、悉尼1家(预计10月初开业)、新加坡1家(预计12月)、新西兰1家(预计11月)。过去15个月,柠季在海外市场无关店,在海外签约的18家门店中,马来西亚4家、新加坡5家、悉尼3家、墨尔本3家、布里斯班1家、新西兰1家、柬埔寨1家。
海外已签约门店地区 (东南亚区域) | 马来西亚 | 新加坡 | 柬埔寨 | ······ |
---|---|---|---|---|
签约门店数量 | 4家 | 5家 | 1家 | |
海外已签约门店地区 (东南亚区域之外) | 澳大利亚墨尔本 | 澳大利亚悉尼 |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 新西兰 |
签约门店数量 | 3家 | 3家 | 1家 | 1家 |
数据来源:柠季
柠季在东南亚走的是另一条路:借加盟模式下当地合作伙伴快速落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率先撕开口子。东南亚和中国饮食文化接近,加盟商储备充足。
马来西亚是柠季东南亚的首攻市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人均GDP旗鼓相当,且马来西亚华人占比较高。首店先在柔佛州测试模型,后进驻柏威年等顶级商场。
柠季海外业务负责人董迅透露,“整个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小红书的月活数量是最高的。这反推其成为柠季现在搭建海外矩阵账号做投放的传播策略。”
在海外,柠季的开店方法论是 “首店不开核心区,先测模型”:选择当地排名靠前但租金较低的商场,同时覆盖本地人与华裔客群,降低试错成本。
柠季香港首店就开在很多人都没听过的边缘地区大埔。马来西亚首店未选喜茶、奈雪入驻的吉隆坡 TRX 商场,而是落户柔佛州。当地人曾向柠季团队反馈,他们并不习惯在这个新开的商场消费。
事实的确如此,两个月间隔后,柠季团队再去考察,发现吉隆坡 TRX 商场的流量没有那么高了。最后选择在柔佛州开首家模型店的另一关键理由是——此地有大量在新加坡打工的当地人周末回流消费,消费力强且成本更低,既能测试产品又能覆盖新加坡客群。
“首店不开在核心区,先测单店模型”的方法论,这一逻辑源于国内已经行之有效的经验。柠季最早的长沙首店选择开在长沙核心区南门口,但位于偏僻地段,面积仅 3 平方米。
汪洁的理解是,“我们一定要测出来到底你是产品型还是地段型。因为只是地段型的单店模型很难复制。你需要找出来一个值,能够规模化,构建健康的单店盈利模型。成本高,收入可能会有对应的增加,但是给到门店端的压力就会很大。”
东南亚开拓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柠季海外业务负责人董迅告诉虎嗅,“商场要求很多,设计团队要求双语,很多图纸是国内没有做过的,要重新根据当地的习惯去增加图纸,很多内容甚至没法翻译,只能不断沟通,但我们也会跟招商反向提要求,组成团队去解决问题,落地需要时间。”
“海外商场也在迭代,刚去新加坡聊的时候,他们对细分品类是没有概念的,他的评判标准是我这家商场里有多少家水,他不会看这个水里面有多少家是奶茶,有多少家是咖啡,有多少家是柠檬茶,但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每一个楼层或者点位,该放什么品类了。”
而距离商场作出品类认知转变,仅仅只是半年时间。
先保证 “顺应人性”,再做差异化的逻辑,这也穿插在柠季海外所有流程中尤其是产品迭代。
国内消费者对“鸭屎香” 有基础认知,但海外直译令人困惑,柠季索性改成 “乌龙柠檬茶”,加注解说明茶底特色,董迅指出,喝着好喝了,自然就会有人问了。
在东南亚,柠季强调“本地化融合”,比如在马来西亚推出按当地不同地域风味调制的彩虹酱料(而非纯沙拉酱);在美国,因当地冬天气温低、冷饮需求有波动,则测试热饮。不同地区共通的一个本质是“用本土化语言去讲故事”:在东南亚靠“柠檬茶 + 甜筒”的组合撬动穆斯林消费群,在北美靠“热食化”探索非华人市场。
董迅补充解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地区穆斯林占比高,初期柠季门店全是华人员工,穆斯林消费者没亲近感,后来招了穆斯林员工,加上产品做了调整——比如推出符合清真认证的雪顶、冰沙,买任意饮品加1马币换甜筒(当地冰淇淋很畅销),慢慢打开局面。
现在,柠季门店中当地人和华裔消费各占一半,核心是 “用他们熟悉的产品带他们尝试柠檬茶”。
支撑其整套海内外扩张节奏的,还有组织层面上的“非典型”团队。
柠季的核心团队一直在“打破行业边界”—— 从新浪微游戏前CTO金山负责数智化建设,到鹿角巷合伙人谭力操盘品牌运营。
汪洁觉得,跨界能带来新思维。 柠季CEO金山是程序员出身,管过600个程序员,用互联网思维做数字化,比传统餐饮人更懂系统效率;柠季海外业务负责人董迅是香港双硕士,开过火锅店、供应链厂,懂前端运营也懂后端,这种复合能力很重要。柠季招人不框死 “餐饮经验”,更看重 “皮实、聪明、有韧性”,这些素质比行业经验更通用。
出海团队上,柠季美国团队配置品牌、产品、模式全改了,高管在美国考察待得最久,先搭1.0版本团队;东南亚由经理负责,配置微调,团队高管没有像在美国一样长期驻场。
但核心都是 “传承 + 本土化”,总部派核心成员过去带文化和产品标准,当地招属地人才解决落地问题。0-1阶段不设KPI,允许团队自由生长。
未来趋势是头部聚集和并购潮
针对茶饮出海,汪洁也对虎嗅做出了未来趋势判断。以下为实录,经虎嗅编辑整理:
虎嗅:接下来出海还会忙什么?
汪洁:今年8月,我将去考察巴西和墨西哥市场。我观察到,美团、滴滴平台已布局墨西哥、巴西市场,具备一定的餐饮外卖基建基础。
虎嗅:你给柠季出海定的目标是什么?
汪洁:给出海过早定目标反而会限制发展的可能性。在国内,柠季最早从长沙1.0到上海3.0的组织迭代,围绕着“能力跟着阶段走”。长沙1.0是区域深耕,拼单店运营,到上海2.0是全国扩张,建供应链和中后台。现在的3.0全球化,更需要的是跨文化管理能力。
但在迭代过程中,肯定会有人跟不上节奏,早期多个加盟商不适应数字化,但也会有新伙伴加入,这是自然规律。
虎嗅:对柠季团队来说,出海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汪洁:出海对柠季团队来说,遇到的所有问题不是问题,只是需要时间。但柠季内部最在意的一件事是,“不能丢中国人的脸”——海外开店不只是做生意,还代表中国品牌,第一家店可以炒作爆火,但要让加盟商长期赚钱,才是根本。美国有人用100万美金投资单店,柠季没接加盟合作,因为模型还没跑通,贸然接手反而会损害口碑。
虎嗅:你判断,2025年到未来,整个餐饮的趋势是什么?
汪洁:头部聚集和并购潮。
5000家店以上的品牌已经越来越多,供应链、人才、资金都往头部走,形成闭环。上市潮后,头部品牌增长见顶,会通过并购第二梯队品牌突破,未来2-3年,这种整合会很明显。茶饮品类红利期过后,拼的更是组织能力和生态布局。
虎嗅:柠季接下来的核心战略是什么?
汪洁:柠季肯定不是一个万店的模型。出海和并购是柠季接下来的核心并列战略。
出海方面,柠季会在东南亚持续开放加盟,美国继续打磨直营模型,墨西哥、巴西等市场先考察;并购上,参考丹纳赫模式。2022 年,柠季已经收购了咖啡品牌RUU,现在RUU有十几家店正在“猥琐发育”,未来则等待团队和模型基础扎实了再发力。
出海对柠季来说是一点一点啃下来的,并没有说某一个时间节点特别重要。出海前首先会看当地茶饮的发展阶段和国内阶段的差异,对比国内,不同阶段对应的主流产品、模型都不一样,要看他们可能更加喜好的视觉、色调,和对品类的理解。
一定是你自己去看了以后才有切实体感,合作伙伴会基于他的视角认为你适合,但是适不适合你自己得试一下。
出海和并购这两件事都急不来,得看时机——你想收的时候他未必想卖,他想卖的时候你未必需要,节奏很重要。
虎嗅:多次提到节奏二词,柠季的节奏是什么,您怎么总结柠季的出海基调?
汪洁:很简单。慢慢来,先把 1.0 版本的团队、产品、店型打磨好,比什么都重要。
#虎嗅商业大消费编辑柳柳,关注消费商业,行业人士欢迎交流加微信:ST-L105,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你的反应是什么?






